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,建筑垃圾管理犹如一面多面镜,折射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深度与温度。今年以来,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将全面从严治党与治理创新深度融合,构建起“严实作风筑基、暖心举措赋能、贴心服务增效、精准打击护航”的四维联动机制,打造出建筑垃圾“源头减量-过程严管-末端善治”的全生命周期治理闭环。创新性地以“慧”民渣管为实践载体,秉持“刚柔并济、智治温情”的治理模式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党建铸魂、业务筑基、服务润心”三位一体治理范式。这一体系既彰显了制度刚性的治理效能,又体现了民生温度的服务情怀,推动城市治理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型升级,让城市真正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共同体。
红色引擎驱动治理创新
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以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,为建筑垃圾处置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。坚持政治引领,通过“第一议题”制度、述职评议和责任闭环“三项机制”,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层层压实;注重思想筑基,打造“理论+专题+文化+实践”四维学习矩阵,举办开展“城管开放日”等特色活动;强化作风保障,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出台作风纪律建设“十个严禁”,构建“教育-监督-制度”三位一体廉政防控体系;突出品牌示范,以“温暖城管 ‘慧’民渣管”品牌为统领,培育7个特色支部品牌,将党建温度融入建筑垃圾处置全流程。
通过“开门办城管、上门送服务”等实践活动,搭建政企民互动平台,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。目前,中心已培育2个“五星党支部”、1个“示范支部”,形成“政治引领、学习强基、品牌提质、作风护航”的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新模式,实现了基层组织活力与城市治理效能的双提升。

民生导向提升服务温度
“温暖城管”理念是城市治理的温度计,衡量着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的双重提升。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坚持“为民、便民、利民、惠民”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,全面构建覆盖审批、源头、运输、消纳全链条的精细化治理体系,以绣花功夫雕琢治理细节。审批服务环节,推行“告知承诺制”与数字化改革,审批时限从20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,建立“容缺受理 + 双向寄递”机制,实现企业“零跑动”,同步创新“四化”管理模式,提升审批透明度与效率。源头监管体系,运用卫星遥感、AI识别、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现“无事不扰”“无感执法”,通过“自动抓拍 + 轨迹追踪”靶向治理违法行为,形成“智治 + 善治 + 法治”协同机制,共服务工地项目165个。运输管理领域,建立“一企一档、一车一档”动态管理体系,推行违规扣分细则与新能源渣土车准入政策,6家企业406辆新能源车年减碳超万吨,北斗定位技术实现车辆轨迹全追溯,在线率达96.46%。末端消纳治理,总结“历下经验”推广“一区一策”,构建装饰装修垃圾数字化治理体系,开展“生态修复攻坚行动”完成60处历史遗留渣土堆治理,实现41万方资源化利用,并创新“1 + N”安全督导模式实现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。通过“智治 + 善治 + 法治 + 共治”四维联动,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审批效率提升65%,企业满意度达98%,在新能源推广与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突破,为济南渣土治理提供“治理力度”与“民生温度”统一的创新模式。

智慧监管重塑治理范式
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,创新打造建筑垃圾智慧监管体系,通过建设“济南市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”,构建起“智能监控+数据共享+协同执法”的现代化治理模式。该平台运用AI算法实现14类违规行为的智能识别,取证效率提升90%;整合车辆GPS轨迹、交通违法等多维数据,建立“一车一档”精准监管档案;依托热力图分析、轨迹追踪等技术手段,形成靶向化监管机制。平台运行以来,累计服务用户近2000个,系统访问量突破22万次,显著降低了违法违规率。通过打造“源头监控-途中取证-末端锁定-案件处置”的全链条监管闭环,实现了建筑垃圾处置全流程可视化、智能化管理,既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,又以“数据跑路”代替“群众跑腿”,充分体现了智慧治理与民生服务的有机统一。

智慧赋能夯实精细治理
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深入践行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,创新打造“温暖城管、‘慧’民渣管”品牌,着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:一是推行“智慧监管+”模式,升级数字化管理平台;二是优化“四级网格”协同机制,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;三是严格执行“三量一致”“一案三查”制度,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。

站在新起点,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将以更坚定的信念、更务实的作风、更创新的举措,深化品牌建设,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,书写城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。(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