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有没有发现,身边搞工程的朋友最近都在忙着升级资质?上周老王接了个2000万的政府项目,结果因为资质不够硬是黄了。住建部去年数据显示,全国建筑二级资质申请通过率只有38%——比考公务员还难!这事儿吧,就跟开车要驾照一样,没证上路分分钟被查。
人员配置:凑人头也要凑对路子
说实话,我第一次帮公司办资质时,光人员这块就折腾了半年。必须集齐四大金刚:
- 注册建造师不少于12人(建筑工程专业占8成,机电工程不能少)
- 技术负责人要有8年施工管理经验(还得主持过2个3000万以上的项目)
-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30人起(安全员、质量员、施工员一个都不能少)
- 中级技工75人以上(电工、焊工、架子工要持证上岗)
去年东莞某装饰公司就吃了大亏,明明建造师数量达标,结果因为技术负责人的业绩项目没备案,白白耽误半年时间。
财务门槛:账上没钱真玩不转
这事儿就跟丈母娘看女婿的存款似的,审查员盯着你的财务报表能盯出花来。三组关键数字要盯死:
业绩证明:合同金额不是越大越好
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得掰清楚——不是接了大工程就能算有效业绩。符合标准的项目得满足:
近5年内完成的工程
质量验收全部合格
单体工程面积1万㎡以上
工程结算收入2000万/年
浙江某建设集团去年申报时,拿了个1.2万㎡的厂房项目充数,结果因为项目经理不是本公司员工,直接被砍掉这个业绩。
材料准备:你以为齐全的八成要补件
住建局的材料清单看着就两页纸,实操起来比高考填志愿还复杂。三大隐形雷区要避开:
- 技术负责人简历要精确到月份(差1个月都可能被质疑)
- 社保证明必须连续36个月(补缴的会被打回)
- 工程图纸得带审查章(设计院出图章不算数)
去年武汉有家企业就吃了闷亏,所有材料都齐了,结果因为合同文件没骑缝章,硬是拖到资质过期都没批下来。
现场核查:比甲方验房还较真
千万别信"资料过了就能拿证"的鬼话,现在都是"双随机一公开"核查。审查组上周去查我朋友的厂子,连仓库角落的灭火器生产日期都拿手机拍照取证。突击检查三大重点:
小编观点
干了十几年资质代办,眼看着审查标准从"差不多就行"变成"显微镜式挑刺"。今年开始很多地方实行"告知承诺制",看着是简化流程,实则动态核查更频繁。要我说啊,这资质就跟人的健康体检似的,平时不保养,临时吃保健品肯定露馅。不如老老实实按标准攒家底,该招的人早点招,该买的设备别省着——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